實戰人才庫
我常常思考,我對設計的天賦究竟是與生俱來的,還是後天培養的?回顧過往,我發現自己踏入創意世界的旅程,與其說是天賦的展現,不如說是來自於「需求」。
小時候,我被診斷出患有閱讀障礙(Dyslexia)。在這個高度重視語言與寫作的世界,這讓我的溝通變得格外困難。然而,我並未將其視為一種限制,而是找到了另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——繪畫。每當我難以用言語表達時,我便透過視覺呈現自己的情感、想法和概念。我的課本裡充滿了素描、圖解與視覺結構,這讓我更容易理解複雜的概念。這種思維方式逐漸成為我的第二天性,而我的父母也很快意識到,我的學術道路應該傾向於藝術。從那一刻起,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創意世界。
當我進入薩拉曼卡大學(University of Salamanca)美術系時,我發現了一個遠超越傳統繪畫與雕塑的領域——設計與視覺傳達。與專注於自我表達的純藝術不同,設計的核心在於解決問題與有效傳遞信息。我在這個領域看到了無限的可能,不僅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情,還能建立一條職業道路,與他人合作、塑造品牌、將想法變為現實。我選擇專攻設計,而這個決定也被證明是正確的——我以全班最高榮譽畢業。
畢業後的第一天,我便開始了我的設計職業生涯。多年來,我探索了廣告、直接行銷與數位設計等不同領域,但真正讓我著迷的是「品牌塑造」(Branding)。品牌設計讓我能夠觸及視覺傳達的各個面向,從品牌識別、故事敘述,到策略與使用者體驗。我深深著迷於強大品牌如何與受眾建立情感聯繫,並跨越文化影響人們的認知。
全球經驗:從文化多樣性中學習
2008年的金融危機成為我職業生涯的轉捩點。我所在的西班牙設計公司倒閉,迫使我開始尋求海外機會。然而,這場危機反而成為了我職涯的一大契機——我開始與世界各地的品牌設計公司合作,在美國紐約、沙國利雅德、台灣台北、瑞士琉森與立陶宛維爾紐斯等地工作。這些經歷不僅改變了我對設計的理解,也深刻影響了我作為一名設計師與個人的成長。
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工作,讓我意識到設計並非普世通用的。某個地區視為美觀或具有意義的視覺元素,在另一個文化中可能毫無共鳴。例如,在瑞士,極簡主義設計備受推崇,而在沙烏地阿拉伯,則偏好更精緻且細節豐富的風格。在台灣,功能性與簡約至關重要,而在美國,強調視覺衝擊與故事敘述更為關鍵。
然而,我也發現某些美學與設計原則是共通的。無論文化如何,所有人都會本能地回應和諧、平衡與情感敘事。這讓我能夠發展出一種既靈活適應、又以人為本的設計方法。
天賦 vs. 成長:持續學習的旅程
那麼,我究竟是天生擁有設計才能,還是後天培養的?如果我的職涯教會了我一件事,那就是「僅憑天賦是不夠的」。真正塑造一名設計師的,是好奇心、堅韌不拔的態度與不斷學習的精神。我從視覺思維的直覺出發,但從克服誦讀困難、學習美術、國際工作經驗,到不斷挑戰自己的創意極限,每一步都在塑造今天的我。
二十多年過去了,我仍然懷抱著與童年時相同的熱情 – 用視覺轉譯想法、以創意解決問題、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合作。或許最讓我著迷的是,設計不僅關乎美學,而是一門溝通、連結與影響世界的藝術。
歡迎到我的作品連結 https://bit.ly/my-portfolio-david